蒙顶山茶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是什么意思
仙人茶网 仙人茶网近日偶遇蒙顶山一位守了茶灶四十多年的老茶匠,坐在他那摆着老炒茶锅的院坝里,喝着今年的明前甘露,听他聊起采茶的讲究,“清明前摘茶啊,得等日头把露水晒透了再动手,带露的叶子,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好味!”这话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。细问才知,蒙顶山茶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的说法,可不是老辈人随便定的规矩,而是茶人们跟山、跟茶、跟老手艺打交道千百年,摸出的“品质密码”。别看就一句话,里面藏着蒙顶山的气候脾气、明前茶的娇嫩性子,还有传统制茶工艺的“小讲究”,拆开说特别有意思。
先说说蒙顶山的晨露有多“特别”。这地方在四川盆地边上,海拔800到1500米,常年飘着云雾,白天晚上温差还大,一到夜里,水汽就跟约好了似的,全凝结在茶叶上,形成的晨露不是“轻轻沾一点”,而是能把叶子裹成“小水球”,手一碰都能感觉到湿乎乎的。要是大清早带着露水就摘茶,鲜叶里的水分能飙到85%以上,这对后续制茶可不是好事。
你想啊,做蒙顶山茶(不管是绿茶还是藏茶),第一步就得“萎凋”,靠太阳或通风把茶叶里多余的水蒸发掉。要是叶子太湿,晒半天都干不了,堆在那儿闷着,很容易长小霉点,喝着就有股“捂坏了”的闷味;而且水分太多会让茶叶细胞壁变脆,后面揉捻的时候,一使劲就碎成渣,像蒙顶山甘露讲究“条索紧细”,碎了卖相不好,味道也散了。所以茶人们都等上午9点以后,太阳把云雾吹散、露水收干了再摘,这样鲜叶含水量刚好在75%到80%,不多不少,后续工序才好做。
再说说明前茶这“小宝贝”的性子。清明前采的茶,是蒙顶山茶里的“尖子生”!茶树憋了一冬天,养分全攒在芽叶里,采下来都是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的嫩尖尖,看着就招人喜欢。可这“嫩”也意味着“娇气”,晨露里的水会把芽叶里的好东西——比如让茶鲜爽的氨基酸、让茶有回甘的茶多酚,都给稀释了。本来一口能尝到的醇厚感,稀释后就变“淡口”了,多可惜!
更麻烦的是,带露的鲜叶细胞特别“活跃”,蒙顶山春天白天升温快,早上采下来的湿茶叶,要是没及时处理,很快就会氧化变色,好好的绿芽芽变成“红点点”,像蒙顶山黄芽要的是“金黄透绿”的汤色,一红就毁了品相,卖不上价不说,还浪费了好原料。所以“不碰晨露”,其实是等茶叶“醒透了”,水分刚好、养分最足的时候再采,这样做出来的茶才够鲜、够香、够醇。
最后得提提蒙顶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“老讲究”。以前可没有烘干机、萎凋槽这些现代设备,制茶全靠“看天吃饭”,茶人们的经验就是“保命符”。就说杀青吧,老法子是用大铁锅架在柴火灶上烧,等锅底烧得泛白、冒热气,才把鲜叶倒进去。要是鲜叶带露,表面裹着一层水,一接触滚烫的铁锅,水分瞬间变成蒸汽“炸开”,带着茶叶表面的细小绒毛和碎末“噼里啪啦”往外溅,这可不是油星子,而是水汽裹着杂质的“爆溅”。轻则溅到手上、胳膊上,烫出小红点;重则溅进灶膛里,把柴火引燃的火星带出来,要是旁边堆着干茶梗、竹筐这些易燃物,很容易烧起来。更麻烦的是,湿茶叶受热不均,贴在锅底的部分很快炒焦,没贴紧的地方还带着生青味,炒出来的茶又苦又涩,原本的兰花香、栗香全跑没了,好好的明前茶就这么糟蹋了。
揉捻的时候更明显,老手艺是靠手揉、靠脚踩(以前的传统方法),带露的茶叶滑溜溜的,根本抓不住,揉不出紧结的条索;而且水分太多,茶叶里的茶汁会提前渗出来,粘在揉茶的簸箕上,白白浪费了精华。老茶人常说“干茶好揉,湿茶难成”,就是这么来的不是他们不想早采,是老工艺实在“吃不消”湿茶叶。
其实说到底,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就是蒙顶山茶人把“山的脾气、茶的性子、手艺的讲究”摸得透透的,才定下的规矩。既顺着蒙顶山的气候来,又护着明前茶的好品质,还让老手艺能好好发挥,最后才能做出形好看、香够浓、味够醇的蒙顶山茶。这哪是简单的“不碰露水”,明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“制茶智慧”,也是蒙顶山茶非遗技艺里,最懂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规律”的体现啊!
明日刊发《国庆品纪念黄茶:非遗让庄重纪念变得有温度》敬请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