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人茶网

网站地图

没有六大茶类之前,茶叶是如何分类的(图文)

仙人茶网   仙人茶网  

茶叶是食用商品,品质最为重要,说到茶叶就自然要谈及品质的好坏。品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制法不同,因此理想的分类方法必须兼顾两个因素:一方面必须表明品质的系统性,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制法的系统性。同时,在传统的、通俗的分法基础上加以系统化,便于实际运用。

如果不能表明制法和品质的系统性,那么,即使便于实用,也只是人为的分类,而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。因此,研究茶叶分类要先从两方面着手:①研究各种茶叶制法的互相联系;②研究各种茶叶品质的异同。反过来说,茶叶分类是研究制茶技术和品质的第一步工作。不懂得制茶技术和品质差异,对制茶分类就没有发言权。

  

茶叶分类应该以制茶方法为基础。从这种茶类演变到那种茶类,制法有很大改革。这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。在这个时期里,制法逐渐革新、变化,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,因而产生许多品质不同、但却相近的茶类。由量变到质变,到了一定时候,就成为一种新茶类。

每种茶类在制法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。如红茶类都有一个促进黄烷醇氧化的渥红过程;绿茶类都有一个制止黄烷醇氧化的杀青过程;黑茶类都有一个堆积做色过程。如果两种茶叶品质很相似,表明其制法也很相近,彼此有较密切的关系。反之,如果两种茶叶品质区别较大,则其制法也不相近,品质的联系差异就较大。例如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品质,区别不大,制法相似;而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区别较大,切细红茶揉捻时,要边揉边切或不经萎凋过程,制法与工夫红茶有很大不同。茶叶类型不同,主要是由于制法不同。茶叶分类应该以制法为根据,才能有完整的、合理的系统。

  

茶叶分类又要结合茶叶品质的异同。品质的特点,首先是形状差异很大,特别是我国绿茶类,更是如此。如珠茶、眉茶、片茶、尖茶等等。其次是色泽的区别,包括干看的叶色、湿看的汤色和叶底。绿、黄、黑、白、青、红的分类,不但色泽不同,而且制法和品质也各有系统。

  

我国历代都未研究茶叶分类,只是凭借人们的意愿给予一个称呼,未能表明茶类的不同特点,亦未达到分类的要求。到了唐代,已有蒸青团茶(绿茶)和晒干叶茶(白茶)两类茶叶。但陆羽未能区别,仅从烹饮角度按形状分为4种茶叶。这种分法没有表明茶类的不同特点,不能作为分类标准。

宋代,蒸青团茶逐渐发展到蒸青散茶,俗分为片茶、散茶和腊面茶(贡茶)3类。这3种茶叶制法不同,品质也不同,但都属于绿茶类,或者作为分类的“目”,不是分类的“纲”。

  

明初,绿茶分芽茶和叶茶两类,未及白茶。明朝后半期已有5大类茶叶,然仅分绿茶和红茶两类,未及黄、黑、白等茶类。

到了清代,6大茶类都有了。为了应用起见,也曾依俗称归类。如按产地不同,分为平水茶(绿茶)、武夷茶(青茶)、祁门茶(红茶);按销路不同,分为内销茶(绿茶类)、外销茶(红、绿类)、侨销茶(青茶)、边销茶(黑茶)等;按制法不同,分为发酵”茶(红茶),不“发酵”茶(绿茶)、半“发酵”茶(青茶);按制茶季节不同,分为春茶、夏茶、秋茶、冬茶等。但制法相同,有时也可以制出季节不同、品质相同的茶叶。按品质不同而分为红茶、绿茶、青茶、花茶、蒸压茶亦不妥。绿茶、青茶都有花茶;绿茶、黑茶、红茶都有蒸压茶,这两种茶都不能单独各成一类,而且未及白茶、黄茶和黑茶。上述分类方法都有缺点,不符合分类的科学原则。

加载全文